當電子商務橫掃傳統賣場之際,宜家卻一枝獨秀。甚至宜家尚未在國內開展電商業務,卻成了O2O的重點學習對象。
在宜家集團發布的2014財年年報顯示,實現銷售總額287億歐元,比2013財年增長了5.9%。其中,中國市場是宜家增長最強勁的地區之一,實現銷售額88億人民幣,同比增長25%。微妙的是,宜家中國逐年增長的高收益下卻是單品逐年的價格下調。以一款Klippan沙發為例,10年前的價格是人民幣2999元,目前卻是人民幣999元。
低成本、高收益幾乎是所有企業夢想的理想模式,關鍵在于如何控制供應鏈,讓整個商業鏈條的價值釋放出來?
“綁”定供應商
如何把控上游是宜家進入中國最重要的課題。可以說,宜家進入中國的歷史,也是不斷尋找匹配的供應商,不斷與其博弈,以求降低成本的過程。
在此過程中,有一些供應商和宜家分道揚鑣,也有一些與宜家綁定在一起。江蘇某家紡是一家和宜家合作了18年的紡織品供應商,總經理陳利民和記者交流的過程中,喻示在宜家的體系中,共生才能共榮。
陳利民認為,宜家擁有比較獨特的商業模式,就是宜家經典的cycle(閉環)——以更大的采購量獲取更低的價格,贏得更多的銷售,倒推回去是贏得更大的采購量。“循環量越大,宜家擁有了更高的市場占有率,對我們來說也意味著擁有了更多的訂單。”
雖然陳利民知道雞蛋不能全部放在一個籃子里,但現實卻是目前100%的產品直接或間接都銷售給了宜家,已完全與宜家綁定。
宜家的生態體系恰似“近我者生”,其把供貨商分成不同的等級,等級越高,意味著生存能力越強,等級越低,意味著在宜家的生態體系中越不穩定,因為有淘汰機制。
陳利民的生存哲學是盡最大可能跟上宜家的步調。逼自己成長,其告知記者,宜家對供應商有一個非常嚴格的KPI考核指標,涉及到價格、交貨、質量以及社會責任等。“我們每個月都會收到一個KPI的報表,尤其是價格,我們每年都有降價指標。”
這就促使供貨商不斷推出新品。即便這樣還要面臨同類供應商的競爭。陳利民指出,中國國內和其同樣做沙發套的有兩家,土耳其有兩家,印度還有,現在宜家正在培養一個東南亞的供應商,而且宜家每過幾年就搞一次全球大報價。
目前,在總的報價上來看中國供應商更有優勢。不過,在宜家的體系下,這個優勢也只是階段性的,因為宜家會把一些供應商的技術優勢給其他供應商共享,這也逼迫供應商只能不斷推陳出新。
陳利民也承認宜家對供應商是極為苛刻的。他舉例指出,廠子所做的沙發套如果發現中間有細小的漏縫,如三次被逮到的話,理論上說就會被中止業務關系。
不過與這些不利相比,宜家的好處在于付款及時。陳利民比較,宜家是發貨30天就付款,沃爾瑪是發貨后90天,國內某個服裝連鎖品牌是賣場銷售完才回款。同時,會從管理、技術、環保、供應鏈等體系給予指導。“宜家現在覺得供應商的能力是無限的,我們現在也這樣看自己。”陳利民說。
完全自營
從供應商這個環節開始,宜家把中國越來越多地納入全球供應鏈體系。
宜家是全球化采購模式,其在全球設立了16個采購貿易區域,其中有3個在中國內地,分別為:華南區,華中區和華北區。宜家在宜家是全球化采購模式,其在全球設立了16個采購貿易區域,其中有3個在中國內地,分別為:華南區,華中區和華北區。宜家在中國的采購量已占到總量的25%,在宜家采購國家中排名第一。
另一方面,宜家近幾年在中國悄然布局了一個完整的供應鏈體系。
比如在上海奉賢建立了亞太區最大的DC(distributioncenter分發中心)。宜家奉賢分撥中心經理張浩瀚說,這個DC的戰略意義非常重大,可以依托洋山深水港大量的吞吐來確保及時的發貨和卸貨,尤其是作為區域DC,不僅可以供貨給上海和中國的其他商場,更多還能輻射全亞太區的47家商場。
同時,被認為是宜家核心競爭力之一的設計中心也在上海擴大了規模。上海還設立了瑞典以外唯一的產品檢測培訓中心(ITTC)。
這也保證了宜家獨特的商業模式,宜家是完全的自營,商品自采自銷,依靠商品差價來獲取收益。而國內一些家居賣場,則采取代銷+經銷方式,將銷售區域分租給不同的家居廠商,從中收取租金,并提取廠家銷售額的一定比例賺取利潤,由廠家派駐促銷員在賣場銷售。這是兩種本質上不同的商業模式。
國內家居賣場這種普遍采用的招商模式,最大的弊端就是很難實現對顧客需求的深入研究和綜合服務。而宜家,因為賣場建立在自有供應鏈體系的基礎上,整個賣場就形成了一個有機整體。這種模式的難點在于如何控制好整個價值鏈條。
【上海邦行廣告——專注廣告策劃,公共關系,品牌策劃,方案執行,會務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