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家電國際化進程已過"囧途"》》》上海品牌策劃公司《《《
2001年11月10日18時38分,卡爾塔首都多哈,伴隨一聲重重的槌響,敲開了中國進入WTO的大門,也敲開了中國企業邁向全球的大門。入世12年來,中國企業的國際化之旅,在滿布荊棘的道路上走的并不順暢。而作為行業中發展較為成熟的家電企業,走向國際化的道路也同樣曲折而艱辛。家電企業一路走來,從產品的國際化過渡到品牌國際化,再到現今的市場國際化,在經歷了一段漫長坎坷的摸索,把自身品牌推向國際化的同時,現今已有了市場反哺的能力。
90年代初期到2000年,作為國內發展最為成熟、開放最早的行業之一的家電業,尚處在發展期,這時候家電產業競爭的核心主要以產品為主。改革開放政策,讓中國制造走向了世界。一大批的國內品牌如格蘭仕、TCL、春蘭等奠定了產品全球化的基礎,made in china以驚人的速度在世界范圍內鋪天蓋地。
然而,當made in china漸漸烙上一種低廉的標志的時候,中國制造也從最初的引以為傲,慢慢變成一種難以名狀的悲哀。沒有上游核心技術,缺乏下游營銷渠道,長期徘徊在產業鏈,最底端干苦力,拿著最微薄的利潤。讓很多企業開始意識到光靠價格優勢是沒有出路,只有打出自己的品牌才能奪得一片天下。于是,企業紛紛試圖尋求改變這種狀態的方法。這時候,家電企業便經歷了由產品國際化到品牌國際化的過渡。由于缺乏經驗,一些企業在摸索過程中吃了不少虧。
2010年,全球家電環境發生悄然地發生著變化,中國美的等企業高歌猛進和韓國三星的后來居上,都讓我們看到一個新的全球家電格局正在形成。
風云變幻的國際環境,伴隨著巨大風險的同時,也存在著巨大的機遇。中國家電企業美的、海爾等行業龍頭,又再度向國際化進程發起了沖鋒號角,并且已牢牢抓住了此次機會,突破并雄起。
此次能在國際化進程中打開局面,美的與海爾等企業,遵循了三大原則。第一,就近原則。吸取以往舍近求遠的教訓。選擇將觸角伸向東南亞等與我國文化背景相似,地理位置相近的地區。等有了一定基礎和經驗后再開拓歐美等發達國家市場。由近及遠,步步為營,放射式地逐步擴張中國家電的全球影響力。過去海爾一直通過海外建廠拓展海外市場,去年7月,海爾收購三洋,通過并購的方式尋求海外擴張。進軍東南亞市場,摒棄了過去那種舍近求遠的方法,選擇距離近、消費習慣和銷售結構相似的地區,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彎路。更加有利于中國家電打開國際化通道。
第二,先參股后控股的原則:例如海爾集團所瞄準的斐雪派克,早在2009年,海爾集團斥資約8000萬新西蘭元,收購了斐雪派克20%的股份。今年9月份,海爾集團再度向斐雪派克發出收購提議。海爾先以試探性的方式進行參股,在觀察了解了當地的市場容量,消費習慣等因素后進行控股。以一個穩健的方式讓企業走向國際化。
第三,先借船后造船的原則: 2012年1月6日,美的電器(000527)發布公告,稱擬投資拓展印度空調市場,并已與開利公司達成協議,雙方在印度家用空調的生產與銷售業務,及美的部分輕型商用空調的生產與銷售業務將全部整合至一家公司,該公司初始投資產能約為100萬臺。目前,美的已在越南、白俄羅斯等地建立了海外生產基地,并在埃及、巴西、印度通過收購優質的海外空調公司,并在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泰國等地建立了海外銷售公司或辦事處,基本實現了對美洲、中東、非洲、亞太、拉美等幾大新興市場的業務布局,走出了一條極具美的特色的海外擴張新路徑。美的電器海外擴張已形成了先易后難、小步快走、務實穩健的新模式,結合自身實力和國際市場的現狀在全球不同地區采取不同的品牌和經營戰略。在條件成熟的東盟等新興市場實施自主品牌經營策略,在戰略新興市場通過資本并購和中外合資整合全球資源搭建戰略擴張平臺,在競爭激烈的歐美市場堅持通過ODM等業務搶占規模化市場,建立了有差異化的、復合式增長海外擴張體系。通過并購、參股、建廠等方式,美的在世界各國以滲透的方式讓自身品牌在海外廣為人知,進而極大地提升自身的品牌影響力。
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以及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企業國際化腳步不可逆轉。中國家電企業摸索出來的一條國際化進程之路,也許能給予其他行業一點借鑒與參考。